新谷粒 > 东篱道人文集 > 聚焦小玛德莱娜点心

聚焦小玛德莱娜点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东篱道人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读到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小玛德莱娜”点心这一细节,不禁联想起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同样富于盛名的作家,同样具有争议的作品,同样的艺术构思——李商隐借锦瑟追思虚度的韶华,普鲁斯特凭点心回忆流逝的时光,以及同样流露于作品中的浓郁的忧思。不同的是,锦瑟运用比兴、飞白等手法营造出诗歌的玄妙意境,而追忆似水年华则以巴尔扎克式的明晰、透辟的写实手法结合意识流的缜密、细腻的情绪捕捉,将“逝者如斯”的时间予以重现,在艺术的“光盘”上加以刻录。其次,锦瑟中的忧思蕴含着李商隐一生的郁郁不得志,而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忧思则渗透着普氏的柏格森主义的生命哲学观。

    本文将聚焦“小玛德莱娜”点心,试图从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几个方面加以赏析,从而管窥追忆似水年华光怪陆离的艺术特色于一斑,进而探索小说艺术的独特性——小说的美不是一维的,成熟的作家应追求多维的小说美,也就是说,小说应提供给读者多方位、多层次的审美愉悦,而不应仅仅讲究陌生化的文字、语法游戏,离奇怪诞的情节,具有“人学”意味的人物,富于“时代感”的社会内涵

    “美即是真”

    造物主是公平的,它残酷的剥夺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健康权,却赐予其无以复加的敏感的艺术禀赋。多年以前“我”的姨妈莱奥妮将一块浸过椴花茶的“小玛德莱娜”点心给“我”品尝,多年以后“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回忆却突然出现了”宛如孤烟袅袅的大沙漠里赫然呈现出海市蜃楼一般,贡布雷“我”曾生活过的那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日日夜夜,赫然呈现于“我”的眼前。在重现的时光中“小玛德莱娜”点心被再次提及,它的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凿通时间隧道的穿透力,不仅给予读者非凡的阅读快感,而且确实实现了作者批阅十载构筑追忆似水年华这一宏篇巨制的主旨:追寻逝去的时间,并以回忆、艺术的方式将时间予以保存,从而实现超越死亡的永恒。

    “点心”是一个支点,它以普氏的审美力学的原理,支撑起追忆似水年华这一艺术大厦。那么,普氏追求的美的本质是什么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不适合他的美学追求,因为他的小说几无社会意义的概括、集中,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并无典型可言,其本身并不重要,只作为普氏酣弈的粒粒棋子,而他的棋枰或棋道何在呢?是康德所言“无目的的目的性”吗?显然,普氏的追忆似水年华不属于康德所言的“纯粹的美”的艺术。虽然二百多万字的追忆似水年华看似闲庭信步、漫无目的,其实恰恰相反,正如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论及:“叙述者马塞尔使读者陷入他自己的混乱之中,直到小说结尾,到他终于能完全可信地为作品赖以存在的价值说话为止最后,是马塞尔发现了关于艺术和生活的最高真实,发现了超越时间界限的方式——记忆与艺术的真实。”普氏并未“为艺术而艺术”他的小说既不追求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刻社会内涵,也不作唯美主义的呻吟,他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真实。诚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形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什么?黑格尔又在小逻辑中说:“理念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即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无独有偶,阿尼克斯特在英国文学史纲中评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中“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一句诗时说:“在济慈看来,美永远是和现实及真理密切联系着的。”可见,普氏的审美追求在于他的关于真理的发现,关于上述的“艺术和生活的最高真实”的发现,而“小玛德莱娜”点心正是作者藉以剖示其独特审美发现的手术刀,在其精通骨骼结构的解剖下,我们发现了普氏手术台上脏腑俱显的时间的秘密,艺术和生活的秘密。

    徜徉于追忆似水年华连绵不断的优美画面与波诡云谲的细致情绪中,欣赏着这融汇回忆录、随笔、音乐、绘画、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化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等艺术与科学于一炉的艺术,令人不禁为普氏的以回忆去追溯时间,以艺术去捕捉永恒的巨大勇气和艺术胆识而折服,犹如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凭蜡羽飞赴太阳一般的举动,令人荡气回肠。于是,先前阅读的快感渐渐退去,由“生存”的“原罪”(叔本华语)衍生的一切悲壮、崇高的努力、努力后均告失败的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反应一齐涌现,绵延不绝阅读追忆似水年华的审美愉悦是清晰的,也是深沉的、浑厚的、质朴的。当我们细细咀嚼这块“小玛德莱娜”点心,体会普氏的根系发达的多种感觉神经的自由舒展,直至触及沉睡岩层的艺术的“矿藏”我们浑浑噩噩的混沌的感知世界骤然闪现灵光萦绕、无比真实的小说的美,艺术的真,时间的永恒,仿佛上古时一片茫然的猿人走出森林后而发现另一片明朗广阔的天地。

    显然,追忆似水年华所表现的美不仅仅是作品中关于音乐、绘画、歌剧、文学等富于美学意味的描述、议论,更在于其透过“小玛德莱娜”点心而发现的“艺术和生活的最高真实”

    心灵的轨迹

    “我一旦品出那点心的滋味同我姨妈给我吃过的点心的滋味一样,她住过的那幢面临大街的灰楼便象舞台布景一样呈现在我的眼前”马塞尔普鲁斯特极度敏感纤细的神经丛建立了非凡的网络联系,多年以前浸过茶水的点心渣的一点味觉竟储藏了贡布雷的一切视觉记忆。“全凭偶然”多年以后,在完全相同的点心滋味中,蓦然重现了昔日贡布雷生活的“每时每刻的情状”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通感,不但在作品结构上如影视剧般将贡布雷生活予以自然切入,而且从此“我”登上了回忆之旅,开始了回溯时光的羁旅。

    “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莫不与“小玛德莱娜”点心的细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煜一夕沦为阶下囚,甚至夜阑人静一缕细袅的东风拂面,都令李煜回忆起昔日贵为人主的他不问苍生只问词曲的闲适人生。剥去这首词的辞藻音律的形式外壳,仅凭作者这一触即发的亡国心绪,就令人顿觉凄凄切切,更哪堪“一江春水向东流”!

    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普鲁斯特凭借回忆追溯时间并成功地将其定格于永恒,这点心式的审美心理更接近于中国禅宗的“顿悟”“顿悟”主张清心、静坐、冥思“求得一种空灵澄澈的心境,达到无物无我的状态。”“我”一而再、再而三希冀通过品茶来发现“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现出来的?”而茶力的渐弱宣告此举失败。于是“我放下茶杯,转向我的内心我又回过头来苦思冥想我闭目塞听,不让自己的感官受到附近声音的影响而分散注意”这样的思想者的苦苦挣扎,上下求索,形而上的“梵我合一”的直觉思维的浮浮沉沉,最终导致“回忆却突然出现了”心灵的茅塞顿开,今与昔沟通,生死与荣辱偕亡,而时间与永恒仅存。

    比起东方的混沌直觉的感知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思辩更具精确性。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识论更适合这里的解释。他在形而上学导言中说:“所谓直觉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是意志与生命的交融”“我们只能在直觉中,直接地把握绵延。”显然,点心细节是普氏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审美心理的生动注解。“我”正是凭直觉进入了意志生命中,把握了那稍纵即逝、不可名状的“绵延”

    综观追忆似水年华,全书莫不弥漫、浸润着汩汩流逝、连绵不绝的人物情绪,叙述者“我”的、书中人物的变幻莫测、深邃幽暗的情绪波动。链接这些富于诗意、富于心理深度的情绪波动以及来自作者的议论、叙述者关于书中人物命运的外在客观的描述的,正是意识流小说的惯常手法:自由联想。而“小玛德莱娜”点心这一细节始终令人感受到“我”内心深处的激烈搏斗。存有多年以前的感觉、情绪的往事的记忆,犹如海洋大陆架上的水下山岭,在动荡剧烈的地壳运动的偶然刺激下,如旭日般喷薄欲出,冉冉浮升,最终清晰的呈现于意识的海平面上。莫洛亚说:“任何东西只有在其永恒面貌,即艺术面貌下才能被真正领略、保存。”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追忆似水年华一书中,以空前的艺术勇气和胆识成功的捕捉住了时间,捕捉住了永恒。时间阻隔,却阻隔不了我们通过追忆似水年华再次进入普鲁斯特的属于永恒的艺术世界。一页页、一卷卷读去,莫不让我们窥探到普鲁斯特的心灵的轨迹:童年的懵懂任性、少年的痴迷缱绻、青年的热烈多情、成年的明哲彻悟。

    以点心细节为典型,普氏为我们有力的解剖、展示了包括“我”在内众多人物的真实心理世界,成功的剖析、摄录了芸芸众生的情感、思想乃至于感觉、知觉、想象、幻觉等诸多心理活动的秘密。斯万之恋、与希尔贝特的初恋、临睡前妈妈的一吻、巴尔贝克海滩与少女们的邂逅这些描述极具心理学的深度。正是在这厚实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普氏才最终把握了时间。

    我思故我在

    马塞尔普鲁斯特能够在其壮年时期将自己囚禁于一间严密隔音的房间,去从事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不仅仅因为其罹患严重的哮喘病,更在于其欲以前无古人的小说创作方式去追溯奔腾不息的时间、去把握一种生命之流即绵延的构思。柏格森认为,宇宙的本质乃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不知疲倦的生命冲动(vitalimpetus)。”普氏在其生命的最后旅程正是生活在回忆里。通过回忆,虽然他的血肉之躯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但其精神之躯、意识之躯升华至绵延,得以永垂不朽。

    作者在重现的时光中写道:“当我本能地辨别出小玛德莱娜的滋味时,我对死亡的担忧便烟消云散了,因为那一瞬间在我身体内部的那个人超越了时间,不再关注未来的变迁。”至此,我们如梦初醒“小玛德莱娜”点心的意义更在于它还是普氏哲学体系的试金石,他要持此金石去叩击永恒之门。由此看来,点心细节的意义已超过了书中任何其他细节的意义,使其在作品的局部熠熠生发出具有全局意义的光辉。

    如果说追忆似水年华受到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那么,从稍后于普氏的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那里可以得到关于它的更清晰的注疏。普鲁斯特执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存在者”(seindes),而是幽深莫测、变幻多端、隐居心灵深处的“存在”(sein)。“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总是自我的存在关于存在的问题,归根结蒂就是关于思维的问题。”普氏的回忆确切的说是一种广义的思维,包括感知、记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幻觉、逻辑推理等一切思维方面的活动,属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范畴。

    其实,无论普氏如何努力并最终得以“成功”的超越时间,逃脱死亡,当我们回首全书,却咀嚼出一种无处不在、侵入膏肓的“畏”“它(畏)浸透于自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无法自解,因为它畏的是‘存在自身’,畏的是随时都可能来临,而无法避免的‘死’。”虽然普鲁斯特最终超越了时间,却并不能掩饰浸透于全书的深层心理上的“畏”然而,超越与畏惧并驾齐驱,张弛互动,此消彼长,极具审美张力。最终,管乐与弦乐齐鸣,奏出了普氏“逃亡”交响曲的悲怆而欢乐的最后的乐章。

    看来,点心也是一枚哲学道具,从中可以品味今日、往昔、未来,品味生、死,品味生的欢乐、死的畏惧,以及欢乐中的百无聊赖,畏惧里的泰然自若。一本小说,甚至只是其中一个细节能够给读者提供如此层次丰富的审美愉悦,除了表层的阅读快感,尚有余音绕梁的深层满足——富于哲学意味的宁静、超脱。这样的小说堪称经典。追忆似水年华正是这样的经典,在茫无头绪的娓娓叙述中,始终浸透着作者营造的天问式的哲学意蕴。

    汉斯罗伯特尧斯认为:“当一种指导文学研究的范式(信念、规范或习惯等)不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就会被废弃而为一种更新的范式所取代。这种取代就是文学理论的‘革命’。”尧斯认为历史上存在过三种文学学“范式”——“古典人文主义”、“历史——实证主义”、“审美——形式主义”借鉴尧斯的“范式”概念来考察小说,可以发现中外小说史的演化无不包含着小说“范式”的嬗变。中国古代的笔记、志怪、传奇、话本、神魔、世情等小说的更替,现代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当代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化寻根、现代派、新写实等小说的新陈代谢;西方的神话、史诗直至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小说的此起彼伏,这些小说体裁、风格、流派等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形式上的演变,不但蕴涵着诸多变幻不定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小说家和读者共同的审美趣味的变化追求,而且也体现了小说之为小说的固有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正如美国微软公司为了保持绝对的市场占有率而频频抛出新概念pc机一样,小说也拥有保持永恒魅力的内部进化机制——小说“范式”的嬗变。

    小说的“范式”是不断变化着的,正如小说创作法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威廉福克纳说:“作家假如要追求技巧,那么还是干脆去做外科医生、去做泥水匠吧。要写出作品来,没有什么刻板的办法,没有捷径可走。”普氏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对传统小说的某些手法的继承,对意识流小说的开创先河,更在于其小说创作的不可复制性。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和诗人莫里亚克说:“普鲁斯特不同于他的任何前辈作家,而且他没有任何继承者,也不可能有任何继承者。伟大的小说家是打破框框的。”普氏虽也象巴尔扎克那样描写客观事件,却几无过滤,任其滋生蔓延,因为他的小说的巨大“矿藏”并不在外界,而在内心,在于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普氏因而完成了一场小说的“逆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安德烈莫罗亚语),又一次变革了小说的“范式”为巴尔扎克们沿用多年的“范式”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小玛德莱娜”点心,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领悟到追忆似水年华的多姿多彩的审美愉悦,美学、心理学、哲学等的丰富内涵,语法、修辞的圆熟、巧妙,圆拱式的艺术结构,丰富多样的小说技巧,以及充斥全书的流光溢彩、波光潋滟的广博学识的点缀。我们的身心沐浴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小说美,这样的小说美并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正如普氏眼里的世界是四维的,多了常人未见的第四维:时间。普氏的多维的小说世界具有毕加索立体画式的光怪陆离的面貌和力透纸背的真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切伟大的作品均具有这种摄人心魄、启人心智、给人以经久享受的多维的小说美。

    将普氏的追忆似水年华定位于以往的某种小说类型是困难的“自传体式回忆录”、“意识流小说”、“心理分析小说”、“哲理小说”等均不能准确的概括其特色。研究这样的名著是困难的,而这样的作家们倒是坦然率真,无为而无不为。他们的创作禀赋了创造的品质,默契了读者永恒骚动的呈阶梯式、几何级发展着的审美心理,默契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无止境的上下求索,才臻于如此化境。

    在当代,要求一部作品具有多维的小说美不啻是一种奢望,然而,正如小说家左右着读者的审美需求,读者也左右着小说家的命运。莫里亚克说:“一个人不达到一定的年龄,是成不了真正的小说家的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一个小说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未来的小说由于受到新兴媒体、艺术的冲击,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未来的小说理应不再故步自封,它甚至可以附带音响、光盘,与影视、诗歌、散文、戏剧等“联姻”但是,小说家应自觉追求多维的小说美这一规律,却是未来的小说得以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编者按 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序里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象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遗忘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回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东篱道人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谷粒只为原作者东篱道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篱道人并收藏东篱道人文集最新章节